第十四章 再保险条约 下
面对荷尔斯泰因字字追心而又逻辑严密的四句疑问,威廉确实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去续签《再保险条约》了。
第一点,当俄奥发生战争,德国不用说必须站在奥国的一边,这几乎是全体德国人的共识,即便俾斯麦也不例外。如果和俄国联手对付奥国,且不说会造成南德诸邦的离心离德,问题是当奥国失败后,德国下一步该怎么办呢?东面是一望无际的斯拉夫人海洋,西面是耿耿于怀的法兰西共和国。半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还有还手的力气吗?即便兼并了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,并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,但是德国的国力和军力依然不足以同时击败两个大国,也注定无法在俄法两国的夹缝中获得强势地位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在英国的怜悯下永远保持着欧洲“大陆强国”的地位,说的难听点就是永世甘为英国的马仔。
第二点,在法俄两方频繁接触的情况下,威廉确实无法完全信任俄国的承诺,毕竟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的。俾斯麦时代,德国还只是一个小国,在机遇大于风险的情况下,必要的军事冒险是值得的,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,德国已经完成统一,并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,此时的军事冒险,胜利了收获不会比以往更大,但一旦失败,德意志民族就会遭受灭的这些固然有道理,但却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。《再保险条约》对我国的唯一价值就在于,条约断绝了俄法两国达成进攻性同盟的可能。目前来看,俄法两界虽然有过几次接触,但还谈不上密切。而且法国是共和国,是曾经把他们的国王送上了断头台的国家,任何一位沙皇从心理上断然不会愿意和这样的国家交往,这是其一;其二,法国的一届政府最多干上两年便已经道,这是俾斯麦首相临终前的原话。
“《再保险条约》理论上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,但实质上却使得我国的外交局面更加复杂。俄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向来鲁莽,一旦他们在近东问题上和英法发生尖锐矛盾,我们又当如何?届时,奥国如果出于对我们的不信任而占到英法一边是可以想见的结果。历史就又回到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原点,那一次,我们可以选择中立,但这一次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?如果欧洲爆发全面战争,我们只会是俄国人的挡箭牌。退一步说,即便我国失去了俄国人信任,而使法俄同盟达成,但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,我们将因此加深和英国的友谊。对致力于发展海外殖民的我国来说,在太多事情上需要英国的帮助,两年前,当东非的土著人暴动,如果没有英舰的帮忙,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德属东非的控制。所以,我觉得,与其和俄国结成这种不可靠却会带来无数麻烦的同盟,倒不如寻求英国方面的友谊。基于英、意和英、奥的传统友谊,我认为即便欧洲大陆形成了法俄同盟,那么在一般问题上,英国也会站在德奥意三国同盟一边。”荷尔斯泰因冷静的说道。
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?荷尔斯泰因男爵您真是太会说笑了,这个一般性经验在一百年前可能还管用,但现在的欧洲是五大国时代,对德国来说既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。至于寻求和英国人的友谊?您还是不要再说了,如果英国人靠得住,母猪都能上树了。”
赫伯特风趣的话语让众人听后一片哄笑,赫伯特紧接着道:“在七年战争的最后时刻是谁出卖了我们;在第一次拿破仑战争结束时,又是谁想把我们作为牺牲品;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又是谁把我们当枪使,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发现有比英国更加狡猾的国家。”
荷尔斯泰因听了赫伯特的话,不仅一个微笑的表情都没有,眼睛甚至都没眨一下,之后他依然无比平静的说道:“侯爵说的不错,强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俄国帮助我们是因为他们需要来自德国友谊,以成就他们在东方的事业;但对于我们来说,为了获得俄国的友谊却冒着惹恼奥国甚至英国的风险,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划算的。”
就这样,两人你一句,我一句,足足辩论了整整一个小时,临到最后谁也未能说服谁。威廉听到最后头都大了,却依然难以做出判断。
按道理说,历史上卡普里维拒绝续约,造成了德国外交严重的被动局面,但那只是两三年以后的结果,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,所以德国外交的被动和《再保险条约》有多大关系还很难说。再者说,续签《再保险条约》真的是德国外交战略的最优选择么?